2021年重慶糧食迎來豐收,產量達到1092.8萬噸,創近13年來的新高。面對土地細碎、勞力短缺等種糧不利條件,重慶在壓實地方種糧責任、推動撂荒地復耕之外,還選擇持續改善地力,讓“糧田變良田”;向“品牌主糧”要效益,讓好糧賣出好價錢,農民種糧更有積極性……山城重慶有著一套因地制宜的“穩糧經”。
山地丘陵占比九成多,不少農地是“雞窩地”“巴掌田”,這是地處西部的重慶在糧食生產上遇到的一大瓶頸。“讓糧田變良田,穩糧才有底氣。”重慶市農業農村委農田建設處處長莫建兵介紹,不僅實施地塊周邊的溝渠路配套,重慶還對部分糧田地塊實施“小并大”“彎變直”“坡改緩”,土地不再高低不平、零碎分散,大幅改善了耕作條件。
從2018年以來,重慶累計新建設高標準農田超過510萬畝,不少糧田實現了“宜機宜耕、能排能灌、穩產高產”。
“巴掌田”變成“整片田”,讓種糧成了效益更高的產業。在梁平區星橋鎮兩路村,2700多畝糧田2021年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后,變成了適宜農機下地、高效作業的高產田,吸引了不少大戶競標種植。
“現在種糧可不是靠人力去堆,肩挑背磨下苦力氣的日子成了過去式。”種糧大戶鄧中在兩路村流轉了上千畝稻田。“我敢流轉這么大面積,就是因為農田經過整治,不像過去三五分一塊田,而成了平均5畝以上的大田,可以全程機械化,降成本效果明顯。”鄧中算清收入成本賬,種田“錢”景可期。
重慶還在努力讓好糧賣出好價錢。“普通稻谷1斤賣1.4元左右,而我們的優質稻1斤售價起碼7元以上,還供不應求。”武陵山深處的酉陽縣花田鄉何家巖村支部書記陶濤說,因為種糧效益好,何家巖村2021年又新增近2000畝水稻田種植面積。
“過去種糧被山里人看成是‘賠本生意’,一家一戶小打小鬧不成規模,種一畝水稻還要倒虧100多元。”陶濤說,為了提高糧食種植效益,鄉里幫著農戶“抱團取暖”,組建了花田稻米合作社,統一稻種供應,規范種植流程,開拓銷售渠道,力爭用高品質稻米搶占市場。
“如今村里的水稻田,‘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有機肥。”陶濤說,靠著有機種植和品牌推廣,花田稻米已是酉陽縣出名的“品牌主糧”,并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
“好山好水種出好糧,花田稻米、金佛山貢米、江津富硒大米、渝東南糯玉米等一批優質主糧順勢成長。”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袁德勝介紹,近年來,重慶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稻米、玉米為重點發展“品牌主糧”,通過綠色、科學種植,推廣良種、良技、良法,走品質化新路,讓種糧成為更有奔頭的產業。
為了提高農民種糧吸引力,重慶還積極推廣復合種養,通過稻油輪作、稻經輪作、稻禽協同、稻魚共生等“水稻+”“玉米+”高效產業,間種、套種、輪作農業發展風生水起,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單位產值。
早春時節,重慶涪陵區70多萬畝青菜頭又到收獲季。今年涪陵區江北街道鄧家村農民陳冬種的青菜頭有10多畝,每畝利潤有1000多元。正在地里忙活的陳冬笑著說:“我是‘一地兩吃’,2021年8月份地里收了玉米后,10月份就開始種青菜頭,種糧種菜兩不耽誤,種地效益能倍增。(作者 李松)
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今天在京聯合發布的《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和《2020全球糧食政策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更多
2020-06-04 14:10:32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今天在京聯合發布的《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和《2020全球糧食政策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更多
2020-06-04 14:12:58擔憂疫情影響到自身可響應商務部提到的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但因害怕漲價或短缺而大量采購甚至搶購完全沒有必要。更多
2021-11-04 12:02:27其中,秋糧產量10178億斤,比上年增加191億斤,增長1 9%。更多
2021-12-06 10:38:42“大國小農”的農情正在發生改變。更多
2021-12-07 06:08:07大豆振興計劃提出,全國大豆種植面積1 4億畝目標,今年未及實現。更多
2021-12-07 22:39:10水稻、小麥是口糧,玉米是飼料糧,在農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保口糧、放松飼料糧是最理性的選擇。更多
2021-12-08 22:39:482021年糧食播種面積17 64億畝、比上年增加1295萬畝,畝產387公斤、提高4 8公斤,產量13657億斤、在高基數上增加了267億斤。更多
2022-01-20 16:49:05農業農村部官員表示,今年的糧食產量將創歷史新高,連續7年穩定在1 3萬億斤以上。連年豐收,庫存充裕,供給完全沒有問題。更多
2021-12-01 1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