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先前禁止美國企業向華為提供產品擴展到全球半導體代工企業,此舉進一步限制了華為使用美國設備和技術獲得制造芯片的能力。美國的制裁升級無疑對華為是滅頂之災。
二戰時期,蘇聯的伊爾-2攻擊機,因為防護性能出眾,而得到了“飛行坦克”的外號。面對美國新一輪的制裁,華為把自己比作伊爾-2。
5月15日晚間,美國商務部下屬負責出口管制的產業安全局(BIS)發布通知,稱在美國境外為華為生產芯片的企業,只要使用了美國半導體生產設備,就需要申請許可證。此外,對華為及其在“實體清單”上的關聯公司的臨時通用許可證(TGL)將延長90日至8月14日。
其理由是,華為雖然被納入實體清單受到《出口管制條例》(EAR)的管控,但是華為和國外晶圓廠還在繼續使用美國商務控制清單(CCL)中的軟件、設備、技術,為華為提供半導體產品,因此需要升級出口管理的限制。
從先前禁止美國企業向華為提供產品擴展到全球半導體代工企業,此舉進一步限制了華為使用美國設備和技術獲得制造芯片的能力。美國的制裁升級無疑對華為是滅頂之災。
對此,華為并沒有給出官方回應。但是華為的內部論壇心聲社區發布了一篇圖文消息: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
華為EMT(華為最高管理團隊)一成員表示,“損失巨大,今后幾年對公司來講,都是災難性的影響。”
接下來該怎么辦?華為還有新的備胎嗎?未來的90天,可能是華為成立33年以來最難過的日子。
至暗時刻
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意欲在供應鏈上切斷華為的供應商,打亂華為的發展步伐。隨后,谷歌、偉創力(Flex)、YouTube等來自美國的本土公司對華為按下了暫停鍵。
對于華為這樣的國際性企業來說,這樣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華為的多項零部件無法供應,一些海外服務被暫停使用,導致業務不得不放緩,支柱業務終端受到較大影響。
今年3月,華為發布的2019年全年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僅消費者業務海外營收至少減少了100億美元。據IDC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華為手機一季度海外銷售下降36%,痛失大量的海外高端市場。
為此,華為通過“自研+去美化”的方式,開啟自救模式,某種程度上將損失降到了最低。而相比之下,這一輪的制裁將是華為真正的至暗時刻。
海思是華為的芯片設計商,即使其設計芯片時沒有用到任何美國技術,也還是需要通過臺積電等芯片代工廠來生產。現在,這些芯片代工廠如果使用了美國的半導體設備來生產華為的芯片,那么也將會受到美國的限制。而無論是臺積電,還是其它國家的半導體廠商都大量使用了美國設備,中芯國際也不例外。
據不完全統計,華為目前全球供應商超2000家,其中頂級半導體公司26家,有50家企業被列為華為核心供應商,在這些供應商當中,相當數量使用來自美國的設備。
不得不說,從先前針對華為的出口管制美國技術標準25%突然降到今天的0%,美國這一次對華為使出了“王炸”。
華為可以更換備胎嗎?
近日,在一個商務論壇上,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表示,現在華為已經完全可以脫離美國廠商生產的零件,完全自行建設5G基站了。并且,在明年華為還要擴大產量。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也不止一次對外透露,華為手機可以不用美國的器件,因為已經做到了完全的替代。
這些背后都要得益于華為的芯片能力,如今造“芯”受到限制。這意味著,華為芯片最大的代工廠臺積電可能也難以供貨了,華為要擺脫限制,必須要完全的去美國化。
和芯片設計不大相同的是,芯片生產的高投入不可能完全被一家公司所覆蓋。就目前而言,大多數芯片制造商依賴于KLA、LAMResearch和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 等美國企業生產的設備。
在可能失去臺積電合作的短時間內,華為需要找到新伙伴渡過當前難關。上述EMT高層表示,不僅是臺積電,所有半導體芯片生產都要全部停止。“華為能力再強,但還沒到自己制造芯片的地步。”
中資背景的中芯國際是被廣泛認為能夠替代臺積電,幫助海思制造芯片的企業。但如果未來華為將生產需求轉移至中芯國際,也有多個問題需解決。
首先是工藝相較落后。現階段中芯國際的工藝還停留在14nm制程。上個月發布的榮耀Play4T 搭載的麒麟710A芯片便是基于該工藝,這款手機產品規格和定價都處于千元出頭的中低端。
而臺積電是全球芯片制程工藝的標桿,7nm工藝已經大范圍普及,幾乎成為5G旗艦乃至主流芯片的標配。另外,率先應用EUV極紫外光刻的第二代7nm+也已經規模量產。根據規劃,臺積今年開始量產5nm,2022年開始3nm工藝的規模量產,甚至都規劃好了2nm。
據了解,在此次美國制裁之前,海思已加速將芯片產品轉進至臺積電的7nm 和 5nm,只有14nm 產品分散到中芯國際投片。如果后續無法用到臺積電的5nm工藝,華為的5G旗艦手機可能要面對工藝制程的競爭壓力。
根據此前公布的華為手機產品細節,大部分國產產品的性能暫時無法達到華為現有產品的要求,少部分產品只能在低端市場或者部分環節實現替代。
其次是產能。中芯國際目前14nm月產能僅 2000 到 3000 片,即使擴大到 1.5 萬片,仍無法滿足華為。
中芯國際下一代制程何時能投產,將是華為尋找芯片制造“備胎”的關鍵。2019年曾有消息稱,中芯10nm/7nm制程已有實質進展,之后中芯放出消息回應傳聞:性能略遜于臺積電7nm的中芯N+1工藝已在去年第四季度流片,有望今年第四季度量產進入市場。
任正非曾經說,供應鏈關系著公司的生命,一旦出問題就是滿盤皆輸。
在去美化的同時,自研也提上日程。“原先沒有準備,現在必須干了,哪怕5年后才能用上。”上述EMT高層對騰訊《潛望》說。言外之意,華為已經開始謀劃芯片制造了。
但這并不能解決燃眉之急。分析人士指出,新規之前華為在臺積電的芯片還可以繼續使用,之后華為需要加速國產代工廠的匹配,尤其是需要使用國產以及日韓、歐洲的半導體生產設備,搭建去美化的新產線。
手機晶片達人在微博表示,海思本周緊急跟臺積電投片了7億美金,但是7億美金的晶圓還來不及waferstart(初制晶圓),不然應該這些麒麟晶片至少可以多供應華為手機一個季度以上。
沖擊全球半導體
從全球緊密聯結的生態格局來看,美國的這次“王炸”,擾亂的是整個半導體產業鏈。
新規公布后,美國半導體公司股價大跌,應用材料股價下跌4.4%,泛林集團股價下跌6.4%,KLA股價大跌4.8%,阿斯邁(ASML)股價大跌3.3%,高通股價大跌5%。
另從過去一年的經歷來看,美國制裁華為波及了半導體諸多巨頭,包括美國本土企業博通、高通等。數據顯示,2019年5月束縛向華為出售某些技術產品后的三個季度中,美國尖端半導體公司的營收均下降了4%至9%。
與此同時,整個半導體行業也陷入了一種緊繃的狀態,自然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根據SIA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營收4121億美元。中國市場的半導體銷售占了全球的1/3,是份額最大的,相當于美國、歐盟及日本的總和,主要是因為中國是全球制造的中心。
新規將進一步讓美國失掉中國的訂單。如臺積電之外,供應芯片內核的ARM、圖像處理硬件加速器ISP的思華科技、在中國設廠的射頻商Skyworks和Rosenberger(天線組件)等等,都可能遭到影響,將會給美國半導體工業繼續帶來壓力。
與此同時,業界也呼吁采取反制措施,高通、蘋果則成為重點目標。
根據倪光南院士的分析,如果把美國5G芯片以及含有美國5G芯片的終端設備趕出中國市場。初步預估,僅是蘋果、高通兩家的損失就至少在7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00億),相當于美國波音公司一年的營收。
更重要的是,高通失去的將不僅僅是手機芯片市場,還將失去爭奪未來5G市場的資格。
眼下,美國這次新規制定還在進行中,最終的生效時間還未確定,所以一切皆有變數。不過,接下來的90天,將是華為最為緊張的日子。
近日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4月4日商務部宣布對大豆等農產品、汽車、化工品、飛機等進口商品對等采取加征關稅措施,稅率為25%。一波美國進口更多
2018-04-09 16:47:10據美國媒體5月8日消息,美國汽車協會(AAA)首次針對美國民眾的電動汽車購買意愿展開了調查,結果表明,20%的美國人愿意購買電動汽車,而2017更多
2018-05-11 16:45:47e公司訊,中興通訊(000063)5月30日晚公告,由于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激活拒絕令,公司A股股份自4月17日開市起停牌并將維持停牌。更多
2018-05-31 11:25:51隨著弗吉尼亞州丹維爾工廠的關閉,宜家在美國的生產線也宣告終結。成本是唯一原因,對于這家來自北歐的零售家居巨頭來說,不太友好的美國已更多
2019-07-18 08:47:08美國供應管理學會5日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今年1月份美國非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環比微升。這意味著美國非制造業已連續10年保持擴張。調查報更多
2020-02-06 16:21:26此前曾反對美國收緊對華為限制的五角大樓可能正在改變態度。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12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美國國防部已改變立場,同意更多
2020-02-14 12:58:26自2月3日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揭幕戰開始不久,燒錢游戲也隨即開啟。與往年同期相比,今年兩黨候選人總籌款金額再次破紀錄。2月11日,美國民更多
2020-02-18 12:35:56北京時間2月18日晚,特朗普連發四個推特,抨擊美國一些機構在正常貿易上制造的障礙。他表示,美國不能老用國土安全的借口來阻擋貿易,希望更多
2020-02-19 12:58:57知情人士透露稱,美國政府正在考慮是否阻止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 Co )繼續為中國一款新型客機提供發動機。2月17日,《華爾街日報》更多
2020-02-19 13:09:51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近日舉行了一場預測亞洲2020的研討會。與傳統智庫請專家們干聊不同,這場長達3個小時的研討會引入聽眾互更多
2020-03-02 09: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