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向杲
近期,在微信理財通等互聯網平臺的網銷保險產品遭投資者追捧:一年期產品最高年化收益可達7.44%,個別可靈活申贖產品的年化收益可達6.94%,這類產品一經推出,便被迅速“搶光”。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上述兼具高收益與高流動的保險產品均來自于養老險公司,這類產品為純理財產品(無保險保障功能),收益普遍低于市面上的P2P產品,但和銀行理財產品相比依然有競爭力。
一家中型壽險公司管理人員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萬能險、分紅險等產品的年化收益普遍在4%左右,近兩年隨著保險產品回歸保障,保險產品的收益普遍呈現下滑態勢,但養老險公司推出的產品不受影響。記者也梳理國壽、平安等多家上市公司披露的最新萬能險結算利率發現,目前產品的普遍年化結算利率在4.5%上下徘徊。
養老險公司凈值型產品吸睛
8月22日,《證券日報》記者在騰訊理財通平臺看到多款養老險公司推出的高收益理財產品呈“售罄”狀態:某大型險企旗下的養老險公司推出的一款凈值型產品,近一年的收益率達6.94%,該產品可靈活申贖,起購門檻為1000元,目前已經累計成交95萬筆。另一家上市險企旗下的養老險公司推出的一款凈值型產品,封閉期為90天,年化收益達5.48%,目前也顯示“售罄”。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一家在港上市險企旗下的養老險公司推出的一款產品年化收益可達7.44%,截至昨日其年化收益為各類平臺中最高,產品期限為369天,單筆買入不能超過19.9萬元,目前已經累計成交5萬筆。記者也在支付寶、京東等互聯網巨頭旗下的理財平臺發現,養老險公司推出的凈值型理財產品收益普遍高于偏保障型保險產品。
與其他人身險公司不同的是,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可推出類似上述凈值型產品,而其他人身險公司和財險公司則受監管規定,無法推出凈值型理財產品,偏理財的產品以年金和萬能險等產品為主。“而互聯網平臺成為養老保障產品的主要銷售平臺,而且以預約和限量方式銷售,主要原因在于,產品發行規模與公司凈資產或償付能力情況相關。”華寶證券研報提到。
從目前養老險公司來看,國內共有9家,包括平安養老、太平養老、泰康養老、新華養老、國壽養老、人保養老、安邦養老、長江養老、恒安標準養老,其中前8家由中資股東發起設立。
從養老險公司該類凈值型產品的投資渠道來看,“養老險公司推出的凈值型產品投資范圍較廣,包括流動性資產、固定收益類資產、上市權益類資產、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不動產相關金融產品、其他金融資產。流動性資產、固定收益類資產、上市權益類資產、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不動產相關金融產品、其他金融資產的分類和定義遵照中國保監會資金運用相關監管規定。”華寶證券研報表示。
實際上,為防止此類產品因期限錯配帶來較大風險,保監會于2016年11月25日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養老保障管理業務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并要求養老險公司:(一)開放式投資組合開放頻率為30天以下的,另類資產的投資比例不得超過該投資組合資產的20%;(二)開放式投資組合開放頻率為30天(含)以上180天以下的,另類資產的投資比例不得超過該投資組合資產的30%;(三)開放式投資組合開放頻率為180天(含)以上360天以下的,另類資產的投資比例不得超過該投資組合資產的40%。
投連險產品收益波動較大
除養老險公司推出凈值型產品頗為引人關注之外,偏理財屬性的投連險產品今年上半年也引起投資者注意。數據顯示,從單月平均收益來看,今年1月份至6月份,可獲取數據的投連險投資賬戶總體平均回報率分別為2.29%、4.90%、2.63%、-0.21%、-2.01%、1.65%。整體來看,投連險賬戶收益與股市波動呈正相關性。
此外,從萬能險來看,《證券日報》記者昨日梳理中國人壽、平安人壽、新華保險等多家險企官網披露的7月份萬能險結算利率數據發現,萬能險結算利率普遍在4.5%左右徘徊。多家險企人士對記者表示,萬能險結算利率呈下滑態勢。
實際上,將各類保險產品理財收益與各大類金融產品理財對比來看,養老險公司的凈值型產品雖不及P2P收益,但由于風險相對較低,仍頗具競爭力。據普益標準8月15日發布的最新月度理財數據顯示,7月份,銀行理財平均年化收益環比下滑4BP(1BP=0.01%)至4.07%,信托理財產品環比下滑6BP至8.51%,貨幣基金產品環比下滑22BP至2.40%,但P2P產品收益環比上升15BP至9.31%。
日前,我們從相關渠道獲取到了一組全新一代E級敞篷版車型的國內路試諜照。新車采用了軟頂機械敞篷結構,造型與海外版新E級敞篷車型相同。奔更多
2018-01-08 15:09:32